k8凯发开户

全国加盟咨询热线:

400-123-4567

警惕 “先施工后招标”:工程领域的违规操作与审计破解之道

文章作者:小编 浏览次数:发表时间:2025-09-05 00:39:06

  在工程建设领域,“先施工后招标” 是一种典型的违规操作模式。它指的是建设单位未履行法定招标程序,直接确定施工单位进场施工,事后才补办招标手续的行为。这种做法往往伴随着虚假招标、围标串标等严重违法行为,是工程领域重点打击的违规情形。它不仅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还可能导致工程质量、安全等隐患,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以及其他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因此,深入了解 “先施工后招标” 的常见手法,并掌握有效的审计破解思路,对于维护工程建设领域的正常秩序至关重要。

  这种违规操作的核心在于 “程序倒置” 与 “”,其主要表现包括:

  1.“走过场” 式招标:项目已达到法定必须招标规模,未招标即签订施工合同,施工单位提前进场。事后组织招标仅为应付审计或合规检查,招标过程沦为形式。在实际操作中,建设单位可能会与施工单位私下达成协议,先让施工单位进场施工,待工程进展到一定阶段后,再补办招标手续。此时的招标,从招标公告的发布、投标人的资格审查到开标、评标等环节,都只是走个过场,无法真正实现公平竞争。

  2.“量身定制” 式招标:招标人与特定投标人串通,在招标文件中设置指向性极强的资质、业绩要求,或设定倾向性条款排斥其他潜在投标人,确保 “内定” 单位中标。比如,招标人可能会在招标文件中要求投标人具备特定的业绩,而这个业绩只有 “内定” 的投标人能够满足;或者设置特殊的技术参数,使得其他潜在投标人因不符合要求而无法参与投标。

  3. “化整为零” 规避招标:将本应整体招标的大项目,人为拆分成多个小工程,使每个单项合同额低于法定招标限额,从而规避招标程序,直接指定施工单位。例如,一个原本造价较高、需要进行公开招标的项目,被拆分成多个小项目,每个小项目的造价都低于法定招标限额,建设单位就可以直接指定施工单位,而无需进行招标。

  1. 核查施工启动时间:重点穿透检查实际开工日期是否早于招标公告发布。关键证据包括:开工令、 开工报告、施工日志、监理记录、首笔进度款支付凭证等。通过这些证据,可以准确判断工程实际开工的时间,若早于招标公告发布时间,则极有可能存在 “先施工后招标” 的情况。

  2. 比对合同签订时间:核查施工合同签订时间与中标通知书发出时间。若合同签订早于招标启动,是明显的违规证据。实践中,违规者常刻意不填写合同签订时间以规避检查,需结合其他证据综合判断。

  1.时空穿透:利用 “天地图” 历史影像锁定工程在 2021 年 7 月已完成基坑挖掘,而项目 2022 年 3 月才立项招标,时间倒置明显。通过 “天地图” 等工具,可以获取工程不同时期的卫星影像,直观地看到工程的施工进度,从而发现时间上的矛盾。

  2.关联穿透:通过 “天眼查” 穿透查询发现,中标的总承包单位与前期基坑开挖单位受同一法人控制,且开标前各投标单位间存在统一法人控制或高管交叉任职的紧密关联。资金流检查更发现,投标人声称的 “以往合作” 资金往来竟发生在项目启动前数年(2019 年)。至此,“走过场” 式招标及围串标行为暴露无遗。利用 “天眼查” 等企业信息查询工具,可以深入了解投标单位之间的关联关系,包括股东、高管等信息,从资金流等方面进一步挖掘违规线索。

  1. 检查招标条件设置:重点审查招标文件中的资质、业绩、技术参数等要求,是否明显不合理或高度特指某家单位,缺乏普遍适用性。若招标文件中的要求过于苛刻,且只有特定的一家或几家单位能够满足,就需要进一步核实是否存在 “量身定制” 的情况。

  某乡村振兴项目被拆分为饮水工程和主体工程。招标人先直接指定意向单位承建饮水工程(规避招标)。随后在主体工程 “公开招标” 时,该单位将尚未实施(实为与主体工程同步完成)的饮水工程作为 “业绩” 投标,凭借这一 “量身定制” 的优势轻松中标。在这个案例中,招标人通过拆分项目,为特定单位创造了 “业绩”,使其在后续招标中占据优势。

  1. 检查投标文件雷同性:多家投标文件在格式、内容(甚至错误)、报价规律上高度相似,可能系同一人或团队制作。如果不同投标单位的文件存在大量相同的表述、格式错误,甚至报价呈现出相似的规律,就可能存在围标的嫌疑。

  2. 核查电子投标痕迹:分析电子招标系统日志,检查上传投标文件的 IP 地址、MAC 地址、硬盘序列号、加密锁 UKEY 序列号等是否相同或高度关联。电子招标系统会记录投标过程中的各种信息,通过分析这些信息,可以发现投标单位之间是否存在异常的关联。

  利用 “天眼查” 等工具查询投标单位股东、高管、注册地址是否存在相同或高度关联。通过企业信息查询工具,可以清晰地看到投标单位之间的股权结构、高管任职等情况,判断是否存在关联关系。

  检查投标保证金:来源是否指向同一资金池或关联企业?退还路径是否流向关联方?从投标保证金的来源和退还路径,可以追踪资金的流向,发现潜在的关联关系。

  追踪异常资金流:关注投标人之间或与招标人之间,是否存在无合理商业理由的 “咨询费”、“服务费” 支付,或施工期间无合同依据的预付款、借款等。异常的资金往来往往是违规行为的重要线索。

  专家来源与独立性:评标专家遴选是否规范?是否存在控的可能?规范的评标专家遴选机制是确保评标公正的基础,如果专家来源不规范,就可能被某些利益相关方操控。

  评标过程异常:评标时间是否异常短?讨论是否流于形式?专家打分是否存在明显且不合理的偏向性(如某单位在所有关键项均得最高分)?评标过程中的这些异常情况,都可能表明评标环节存在问题。

  操控迹象:是否有证据表明评标过程或结果被特定人员操控?通过审查评标记录、现场监控等,寻找是否存在人为干预评标的迹象。

  “先施工后招标” 的违规行为严重扰乱了工程建设领域的市场秩序,损害了多方利益。审计人员应充分运用上述审计破解思路,精准识别和揭露这类违规行为,为维护工程建设市场的公平、公正和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同时,相关部门也应加强监管,完善制度,从源头上杜绝此类违规行为的发生。

  ©本文由审计之家(ID:shenjizhijia) 整理发布,素材来自:公共部门会计准则。内容仅供读者学习、交流之目的。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推荐产品

回顶部